轉載自中國時報  日期未記錄
 
民間生活百科
 
 農民曆滲入了 中國人的潛意識
 
○黃文博
 
 新年未到,農民曆早已帶著年味先到;新運未知,農民曆也早已為咱們未卜先知。
 
  農民曆正稱應叫「時憲曆」,因為它是由欽天監〈掌天文曆法之官署〉所編製,再由皇帚頒行全國,所以也叫「皇曆」,這是一種專賣制度,象徵皇朝正朔及統治權,民間不得私造,偷編自刊是會被抓去砍頭的,因為這樣等於造反。而皇帝欽定的結果,也造就了它的神聖性、權威性與專業性,民間以其神聖性而視為辟邪物,早年花轎藏放皇曆即是一例,至於其權威性與專業性,則成民間歲時耕種與漁撈的作息依據。
 
  明清兩代皆在十月初頒行曆書,然後民間才依此付印,印成先交官署鈐印,之後始能公開販售;民國以降改採陽曆,政府不再制曆,亦不行頒曆,「皇曆」從此變成「黃曆」,變成民問術士百家爭鳴、各顯神通的,「農民曆」,諸家自由印、自由賣,咱們這一家也就自由挑、自由買吧!反正只要不太離譜,耕種或漁撈的看日看時,總會有一些準頭才對。
 
「皇曆」也好、「農民曆」也罷,最基本也是最有用的內容,就是「日曆」的部分,這是它最大的功能。
 
  農民曆雖以「農」為名,但以國曆為曆法的今天,所有農民曆都用國曆來編序,從一月大、二月小,一直排到十一月小、十二月大,而同日期的農曆,則排於其下方,不過,民間採用的是下方的農曆,上頭的國曆,通常只用來看星期和節日而已。
 
  下方農曆的部分,密密麻麻,奇奇怪怪,有天干地支、九宮八卦、五行星宿、沖煞胎神、凶時吉時:等等,除擇日師、地理師等專業人員外,一般人實在「有看沒有懂」,想看得懂恐怕得去拜師學藝三年四個月,其實,現實生活裡,這些名堂對我們並不太管用;而當中被認為最管用的,大概是「宜不宜、忌不忌」的擇日欄了。
 
  在即將進入廿一世紀的今天,雖然社會已工商化,但不論你讀多少書,只要牽扯到婚喪喜慶,你都得先翻翻農民曆,看看「好日」,找找「宜不宜、忌不忌」,這可不是靈不靈問題,而是「寧可信其有」問題,即使你「鐵齒銅牙槽」硬不信邪,但總不會選「諸事不宜」之日來結婚吧,.這和教育或知識的關係恐怕不大,應該和風俗有關,潛意識裡我們都受到它某個程度的制約,對民間生活的影響,可謂相當深遠。

 

 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陳 少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