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121739/6419745
黃正忠/馬斯克「ESG是騙局」 誤解大了
「ESG是騙局!」馬斯克在推特上發出怒火之聲,只因為從今年五月起特斯拉從標普五百ESG指數成分股中被除名。特斯拉電動車是氣候變遷的重要解方,除名讓他不解,更火的是加劇氣候變遷的化石能源股,竟然還還能在標普的ESG指數中名列前茅!
記者好奇問我,我說:「馬斯克的反應純屬正常,反映出許多企業家的心聲,更是誤解ESG指數評選成分股方法學下的判斷。」
誤解之一,他以為特斯拉引領出全世界電動車的風潮,是氣候解方與能源轉型的要角,就應該是ESG指數的常勝成分股,他把ESG看窄了。難道設計、製造與銷售電動車,就不需要善待利害關係人?不需要企業行為準則?不需要自身營運的碳管理策略?台灣有很多開發再生能源的公司,也有同樣的想法,以為公司賣的是綠電,就已經是很ESG了,更是支持買綠電的客戶達成其ESG目標,卻忽略自身的誠信經營與公司治理、綠電設施及營運的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。
誤解之二,他把ESG看單純了。ESG講求環境、社會與經濟的三重盈餘,三個面向的企業體質檢視,除了會因產業差異而有重大議題的權重變化外,基本上三個領域各自約占三分之一的權重。所以,評等結果不會因為某一項特別突出就會絕對進榜,自然也不會因為某個特定指標表現奇差就絕對會落榜。進不進榜,絕對與三個領域的綜合表現息息相關。
誤解之三,他把ESG看小了。各種ESG評等方法有各自的價值主張,換句話說評等機構並非採行一致的共同標準,而是各有千秋,此也是不同評等機構的方法學常會導致不同評等結果的主因,沒什麼好或不好,一個ESG真正均衡發展的好公司,相關結果其實應該是差距不致於天壤地別。此外,隨著外部變遷與世界局勢的發展,評等方法學是動態的,所以評等指標常有更動與新增,與評等機構想要驅動企業在特定領域的改變有關,如氣候策略或氣候相關財務揭露、量化影響力、稅務透明化、人權與現代奴役、或女性董事比例等。
誤解之四,他把ESG當成自我感覺良好,只有自己最棒而忽略了許多傳產與高科技公司越來越多的永續創新。世界局勢與自然界反撲已經逐漸趨使石油經濟的困獸之鬥檯面化,全球油氣業加速轉型變革的洪流已經啟動,包括英國石油、皇家殼牌與埃克森美孚等公司均在這兩年宣布淨零、更具雄心的低碳轉型與新能源開發投資目標,這些改變將加速全球能源與材料革命,帶來深遠的效應。而這些努力,不會比特斯拉的電動車貢獻小。
誤解之五,他把ESG的環境議題當作唯一。世界不可持續,環境危機雖至關重要,但是社會面的共融(Inclusion)、平等(Equity)、多元化(Diversity),(簡稱IED)同樣必須重視,一個不可預期卻會大肆傳染的新冠病毒,不就證明企業界在商仍得言社會,才有穩定安全繁榮的機會。
馬斯克緊抱電動車在對抗氣候變遷上的光環,便以為擁有至高無上的ESG,踩到一些ESG評等的地雷而渾然不知,狂言既出勢必為特斯拉帶來更多放大鏡的檢視。我不擔心他講的,因為他並不是特斯拉二○○三年起家真正的創辦人。
留言列表